防治菊花常见病害 |
当前位置: 中国苗木网 > 栽培技术 > |
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13-07-27 11:33 |
斑点病有黑斑病、褐斑病、轮斑病和斑点病等,都是由真菌寄生引起。通常在高湿雨季7月中旬前后出现,尤其是连日阴雨闷热,积水久湿,昼夜温差大时最容易较大面积发病,其中发病最多的是褐斑病。 黑斑病初起在茎基部的叶片上出现暗褐色小斑点,逐渐扩大增多,变成直径3毫米至10毫米的圆形黑斑,终致全叶干枯。病原体在土壤中长期潜伏,随雨水或喷灌溅落基部叶片上,叶面水湿连续5小时,随即发病向上蔓延。 褐斑病与黑斑病相似,病情相同。为椭圆形或不规则褐色或黑褐色斑点,轮廓不明显。从贴地叶片向上蔓延。 轮斑病叶面出现圆形、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轮状斑点,中心凸起一个黑点,边缘为紫褐色,最后破裂叶面形成孔洞。 斑点病上部叶片表面出现直径约1厘米的暗褐色斑点,逐渐变黄,致叶面卷缩。这种病还侵害花蕾,影响开花。 对各类斑点病应注意预防。各种培养土在使用前,应混入适量代森铵等土壤灭菌药进行消毒。在雨季到来发病前可喷布50%托布津1000倍液,或50%多菌灵500倍液预防。特别是在下雨前后,宜在菊株下部和盆土面上喷布代森铵1000倍液预防。雨后喷水清洗下层叶背泥水污点,随后喷药。 锈病有黑锈病、白锈病、褐锈病等,都是病菌孢子传染的,气候湿润时容易发病。最早在7月初出现,而以9月发病严重。 黑锈病是锈病中危害较普遍的一种,开始叶片表面出现苍白色的小斑点,逐渐膨大呈稍圆形突起,不久叶背表皮破裂生出成堆的橙黄色粉末,随风飞散大面积传染。随后叶片上生出暗黑色椭圆形斑点,叶背表皮破裂后又生出黑色粉末,严重时自下而上全株染病,致叶片干枯。 白锈病叶子表面发生灰白色圆形病斑,逐渐发干呈红褐色,最后变成黑褐色,严重时致菊株枯死。比黑锈病危害严重。 褐锈病叶子表面密生淡褐色或橙黄色的细小斑点,致叶子枯黄。 各种锈病注意土壤消毒,在温暖湿润季节,可喷布托布津或多菌灵预防。 白粉病真菌传染发病。8月至9月到入冬,在湿度大、光照弱、通风不良、昼夜温差在10℃时最易感染发病。灰白色菌丝着生在上部嫩枝新叶正背面和花蕾上,由点成片,形成一层粉霜,致花叶皱缩变形,严重影响观赏。特别是温室栽培,病势蔓延迅猛,应注意及时防治,可在8月上旬喷布托布津、多菌灵、粉锈宁进行预防。10月末再向叶面喷布1次。 根腐病菌株根部集大量菌丝,引起局部溃烂或全部腐烂,茎叶发黄、枯萎。发病主要原因是土质粘重,通透性不强,盆底窝水,病菌大量繁殖所致,应注意盆土配制疏松通透,盆孔开大,盆底垫1厘米至2厘米厚培养土筛渣作排水层,平时浇水要适量,雨天盆中不积水。随时观察,发现菊株顶部嫩叶发黄,及时勒水深扦松土,散湿透气,一周即可复壮。 病毒病病毒是一类微小的寄生物,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。菊花受病毒侵染,常常顶梢和嫩叶蜷缩内抱,中上部成龄叶片出现明暗不一的淡黄斑块,俗称花叶病,植株表现矮小,根须衰弱,叶片、花朵畸形,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和观赏效果并向下代遗传。病毒只在活的花卉植物细胞内繁衍,通过昆虫(主要是刺吸式口器昆虫,如蚜虫、蓟马、红蜘蛛等)、嫁接、机械损伤等途径传播。防治病毒应选留健壮无毒的脚芽和顶枝育苗,清除杂草和病株,减少侵染源,消灭传病介体,如昆虫、线虫和真菌等。选择优化的栽培管理条件,保持植物生育健壮。 线虫病线虫是一类微小的低等动物。寄生在花卉上的主要有南方根结线虫和北方根结线虫。其次是花生根结线虫。由于植物受害症状与一般病害症状很相似,故常称为线虫病。被线虫侵染的植株根部常发生大小不等的肿瘤状物,内含白色发亮的粒状物,即是线虫的虫体。其幼虫及雄虫、雌虫星球形。植株受害,长势衰弱,往往形成“小老苗”,叶片发黄、花朵变小,甚至茎基芽点畸形,封顶缩头,逐渐枯萎。线虫可通过带病植株经由灌溉、施肥、农具、土壤带出传播。应严格检疫,防其传播。发病严重的园地,可翻晒土壤杀灭,并进行轮作。盆栽菊花讲究“三新”,即新苗、新盆,往年腐熟而新用的培养土。必要时用呋喃丹或铁灭克作土壤消毒,一般用量为盆土的0.01%至0.02%。 (记者 佚名)
中国苗木网,999miaomu.com
|
上一篇:怎样科学扦插繁殖茉莉花 下一篇:盆花有度夏养护要点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