菊花有两种锈病常见,即白色锈病和黑色锈病。 症状(1)菊花白色锈病 在叶上发生,起初在叶下表面产生小变色斑,然后隆起呈灰白色的脓疱状物,渐渐变为淡褐色。叶正面则为淡黄色的斑点,严重时整叶可全是病斑,导致早期枯死。 (2)菊花黑色锈病 起初在叶下表面出现针头大小的疱状突起,有时也会在叶上表面发生。疱状物破裂后散发出黑褐色粉状孢子。严重感病的植株非常衰弱,大量落花,一般在寒冷地方发病多。 病原 (1)菊花白色锈病病菌 病原为掘柄锈菌(Puccinia horiana P.Hem),属冬孢菌纲、锈菌目。冬孢子堆直径2~5毫米,黄褐色。冬孢子长椭圆形,棍棒形以至纺锤形,黄褐色,大小为30~52×11~17微米;顶部圆形或尖突,双细胞,分隔处微缢束;基部狭窄,表面平滑;顶壁厚5~13微米,柄无色至淡黄色,不脱落,长达50微米。 (2)菊花黑色锈病病菌 病原为菊柄锈菌(Puccinia chrysanthemi Roze ),夏孢子堆多生于叶背,间或生于茎上,直径1~2毫米,褐色;夏孢子球形或椭圆形,有刺,黄褐色,大小为30~37×25~32微米,壁厚2~3微米,有芽孔3个。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,也生于叶柄和茎上,直径1~2毫米,裸生,深褐色至黑色。冬孢子倒卵形至椭圆形,栗褐色,大小38~55×23~32微米,有瘤,两端圆形,双胞,分隔处稍缢束,基部狭窄,平滑,顶壁厚5~7微米,柄无色或淡黄色,不脱落,长达90微米。 中国苗木网,999miaomu.com 传染途径 菊花锈病病毒在病残体在病芽上越冬,翌年产生担孢子,随风雨传播,进行初次侵染。 防治方法 1、加强检疫 从外地或国外引进菊苗时,要防止病苗带入,注意不要让病菌向当地品种侵染。 2、人工防治 摘除病叶,拔去严重病株,烧毁。 3、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,在病斑未破病裂前,可用15%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,或40%敌唑酮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,或用50%硫悬浮剂200~300倍液,或2.5%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(隔20天1次),隔6~8天1次,连喷3次。 (记者 佚名) 999苗木网,www.999miaomu.com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