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称:泡桐细毛蝽 学名:Dolycoris baccarum (Linnaeus) 类属:半翅目蝽科 目录
1. 相关图片 2. 分布与危害 3. 形态特征 4. 发生规律 5. 防治方法 6. 防治药械 相关图片 泡桐细毛蝽 泡桐细毛蝽 泡桐细毛蝽 分布与危害 细毛蝽学名Dolycorisbaccarum(Linnaeus),别名斑须蝽、黄褐蝽、斑角蝽、节须蝽。属半翅目,蝽科。可为害泡桐、杨、柳、刺槐等多种林木,也为害一些农作物。
为害特点细毛蝽若虫群集嫩枝和幼叶刺吸其汁液,被害部呈褐色小点,嫩茎被害后流出褐色粘液。导致嫩叶干缩、畸形,嫩梢萎缩干枯,抑制泡桐的生长。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-13毫米,宽4.5-7毫米,黄褐色或黑褐色,体色变化较大,全体长满细毛,密布粗大黑点;头黑褐色,触角黑色,5节,各节基部为黄白色,深浅相间如斑纹。小盾片长,呈三角形,淡黄色,末端钝而光滑。
体侧各节结合处黄、黑相间。翅端长于腹末,前翅革质部淡红褐色到暗红暗色,膜质部分淡褐色,透明。足褐色,胫节未端及跗节第1、3节黑色,跗节第2节黄色。
卵圆筒形,桔黄色,上有圆盖,聚集成块,排列整齐。
若虫共5龄,体长9毫米左右,黑褐色,密布绒毛和刻点。触角4节黑色。腹背第4—6节有臭腺孔3对,呈黄色小点状,其周围黑色。 999苗木网,999miaomu.com 发生规律 该虫每年发生2-3代,有世代重叠现象,以成虫在杂草、枯枝落叶下、植物根际、树皮缝、土缝、石缝及屋檐下越冬。翌年4月条件合适时开始取食活动,4月下旬产卵,将卵产于植物的叶片、嫩枝、花蕾和苞片上,卵竖立成块,每块14-28粒。
卵经过4-5天孵化,若虫孵化后,聚集在卵块上不动,停2-3天后活动,群集在泡桐幼苗嫩梢上吸食茎和叶上的汁液,被害叶初呈褐色小点,日久皱缩,嫩茎被害后流出褐色粘液。6月初第1代成虫羽化,6月中旬为产卵盛期。7月初第二代成虫羽化;第三代成虫在8月中旬羽化。
10月上、中旬成虫进入越冬期。成虫飞翔能力较强,成虫寿命长,产卵期长,成虫还有吸食蚜虫、蝇类、棉铃虫的幼虫汁液的习性。 防治方法 (1)保护和利用天敌。蝽卵蜂对细毛蝽的卵寄生率很高。
(2)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虫品种。加强栽培管理,增强树势,提高植株抵抗力。春秋季节,清除杂草、刮树皮、枯枝落叶并集中烧毁,消灭越冬成虫。
(3)若虫盛发期,可喷洒90%敌百虫或20%杀灭菊酯1500-2000倍液或2.5%溴氰菊酯3000-5000倍液。 防治药械 中国苗木网,999miaomu.com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