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豆草白粉病防治 |
当前位置: 中国苗木网 > 苗木病虫防治 > |
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13-07-23 17:12 |
红豆草白粉病是红豆草上重要病害,各种植区普遍发生,严重影响干草以及种子产量。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,茎、叶柄和荚果也可被侵染。 叶两面产生白粉状霉层,后期霉层上产生初为黄色、橙色,后呈黑色的小点,即病原的闭囊壳。豆科内丝白粉菌为害,初在叶背面形成较厚的白色斑块状霉层,逐渐蔓延覆满整个叶片的正、反两面,呈毡状,内埋生褐色至黑褐色小点状闭囊壳。病株的大量叶片提前脱落。 病原 由豌豆白粉菌[(Erysiphe pisi DC.),异名蓼白粉菌(E.polygini DC.)]以及豆科内丝白粉菌[(Leveillula leguminosarum Golov.),异名鞑靼内丝白粉(L.tauricq(Lev.)qrn.)]两种菌侵染引起。 豌豆白粉菌分生孢子梗由外生菌丝上长出,单生,直立,不分枝。顶生分生孢子,分生孢子桶形或两端钝圆形的圆柱形。闭囊壳上附属丝丝状,长度为闭囊壳直径的(0.5)1-3(5)倍。 豆科内丝白粉菌的分生孢子梗由气孔伸出,直立,有的分枝,常几个束生,顶单生分生孢子,分生孢子有两种类型,初生分生孢子披针形或狭卵形,顶渐尖而基平截,大小为49.2-72.8μm×12.8-23.5μm;次生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两面端钝圆的圆柱形,闭囊壳埋生于菌丝体内,与菌丝交织在一起,褐色扁球形,直径约150-187.5(225)μm;附属丝无色,弯曲或分叉,长约为闭囊壳直径的0.16-0.6μm(0.8)倍。闭囊壳内含17-20个子囊,子囊长椭圆形或形,两侧不对称,具长柄直或弯,大小为(68)80-140(116)μm×26-34μm,内含两个子囊孢子,少数内具3个。子囊孢子椭圆形,单胞,无色,大小为21-37.5(51)μm×12-17.5(25)μm。 中国苗木网,999miaomu.com 发病特点 病原菌以闭囊壳、休眠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或病残体上越冬,成为初侵染源。生长季节内则形成多代分生孢子,借风力传播,造成多次再侵染。病害多发生于6月末至9月。昼夜温差大,多风,中等湿度,气温在16-28℃之间时,适于此病的发生。湿度太大或太干旱均不适于发病。但有灌溉条件的干旱地区,如甘肃武威,也严重发生。 防治方法 (1)因地制宜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。 (2)加强草地管理。 适期播种,合理密植;科学肥水管理,提高植株抗性;重病田应提前刈割,减少下茬为害。 (3)种子处理。 无病田留种,播种前进行种子清洁去杂工作,可用15%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。 (4)药剂防治。 留种地或科研地可用硫磺粉、粉锈宁、多菌灵、灭病威或高脂膜等化学药剂防治。 |
上一篇:花卉常见病害怎样防治 下一篇:菊苣霜霉病的防治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