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树疔病防治 |
当前位置: 中国苗木网 > 苗木病虫防治 > |
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13-07-23 16:35 |
症状 杏疔病又称杏黄病、红肿病。主要为害新梢、叶片;也可为害花和果实。新梢染病,节间缩短,其上叶片变黄,变厚,叶肉增厚,从叶柄开始向叶脉扩展,以后叶脉变为红褐色,叶内呈暗绿色,变厚,并在叶正反两面散生许多小红点,即病菌分生孢子器。后期从小红点中涌出淡黄色孢子角,卷曲成短毛状或在叶面上混合成黄色胶层。叶片染病,叶柄变短,变粗,基部肿胀,节间缩短。7月以后黄叶渐干枯,变为褐色,质地变硬,卷曲折合呈架形,8月以后病叶变黑,质脆易碎,叶背面散生小黑点,即子囊壳。黑叶于树上经久落,病枝结果少或不结果。花染病,病花不多易开放,花苞增大,花萼、花瓣不易脱落。果实染病,生长停滞,果面生淡黄色病斑,生有红褐色小粒点,病果后期干缩脱落或挂在树上。 病原 Polystigma deformans Syd.称杏疔座霉,属子囊菌亚门真菌。子座生于叶内,扩散型,橙黄色,上生黑色圆点状雄器,大小163.8~352.8×239.4~378微米,性孢子线形,弯曲,单胞,无色,大小18.6~45.5×0.6~1.1微米,子囊壳近球形,大小252~315×239~327微米,子囊棍棒形,内生8个子囊孢子,大小91~112×12.4~16.5微米;子囊孢子单胸无色、椭圆形,大小13~17×4~7微米。子囊孢子在水中很易萌发,经2小时可长出芽管,后生褐色薄膜或附着器侵入。子囊孢子的萌发力较易丧失。 中国苗木网,999miaomu.co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子囊壳在病叶内越冬,春季从子囊壳中弹射出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到幼芽上,条件适宜时萌发侵入,随新叶生长在组织中蔓延;分生了解子在侵染中不起作用。子囊孢子在一年中只侵染一次,无再侵染。5月间出现症状,10月间叶变黑,并在叶背产生子囊越冬。 防治方法 (1)5~6月间及时剪除病叶、病梢,集中烧毁。 (2)5月间摘除病芽、病叶,如果全面清除病枝病叶有困难的,可在杏树展叶期喷1:1.5:200倍式波尔多液或30%绿得保胶悬剂400~500倍液(保定农药厂)、14%络氨铜水剂300倍液,隔10~15天1次,防治1次或2次效果良好,连续坚持数年可基本消灭或控制杏疔病为害。 |
上一篇:湖南炎陵县:一枝黄花“现身”(图) 下一篇:防治天牛要实行综合防治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