苜蓿尾孢叶斑病防治 |
当前位置: 中国苗木网 > 苗木病虫防治 > |
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13-07-23 16:14 |
苜蓿尾孢叶斑病又称夏季黑茎病,我国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甘肃、新疆、贵州、江苏、广东等省有发生,常与其他茎叶病害混合发生。 症状 叶片上先出现小的褐色斑点,以后扩大成具不规则边缘的大斑,直径26mm,外围常呈黄色。孢子产生时病斑变成银灰褐色。叶部的病斑出现在茎部症状之前。一片小叶可出现2-3个病斑,并在几天内脱落。由下部叶片逐渐向上脱落,是本病最明显的症状。茎部感染出现红褐色至巧克力色的长形病斑,病斑扩大并互相汇合直到大部分茎变色。侵染的菌丝不穿透厚壁组织的维管束鞘,病斑被限制在皮层。 病原 Cercospora medicaginis Ell.et Ev.称苜蓿尾孢,属半只菌亚门真菌。分生孢子梗3-12个束生,半透明至淡榄褐色,有隔膜1-6个。第一个分生孢子由分生孢子梗顶端产生,脱落后在梗上留下明显的痕,以后的分生孢子由痕的下方长出,孢子梗同时继续生长,使孢子梗呈屈膝状,是该属的特征。分生孢子无色透明,直或微弯,圆柱形至针形,基部稍宽向上渐窄,有不明显的多个分隔,大小40-205mm×2-4mm。在湿度较低情况形成的孢子较短,在高湿条件下形成的孢子较长。 中国苗木网,www.999miaomu.com 发病特点 病原菌以菌丝在病茎上越冬,次年遇温暖潮湿(温度达24-28℃,相对湿度接近100%)的条件,产生大量分生孢子。当植株高达10cm以上,并形成稠密冠层,其下部叶片间常有上述情况出现。持续近100%相对湿度,不仅对大量孢子产生是必需的,对孢子发芽和侵入也是必需的。分生孢子在叶和茎上产生,借风、雨传播。病菌发育适温为24-28℃。在感病品种上,侵染后96小时内,病斑便可出现。接种后5天内,子座在气孔下室或表皮和栅栏或海绵状的薄壁组织间形成,分生孢子梗从这些子座上通过病斑中部的气孔或直接通过表皮长出。通常第二三茬牧草发病较重。偶而种子带菌,但不是主要传播方式。 防治方法 (1)因地制宜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。 (2)加强草地管理。 中国苗木网,www.999miaomu.com 与禾本科牧草混播,可明显降低发病率;留种草地应宽行条播;冬季燃烧病残株体,减少次春初侵染菌源;提早刈割,以减轻下茬草的病害程度。 (3)种子处理。 播种前认真进行种子的清洁去杂工作,或用菲醌(种子重量的0.3%)或福美双拌种。 (4)药剂防治。 科研地、种子田等,必要时可用以下药剂定期(7-10天一次)喷施保护,可用70%代森锰600倍液,75%百菌清500-600倍液,50%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500-2000倍液,70%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,40%灭菌威(多硫胶悬液)800倍液,25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,50%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等。 |
上一篇:国槐腐烂病防治 下一篇:腊梅大蓑娥防治方法 |